重要的是,要有逃跑的可能性,要一下就跳出那不容触犯的规矩,发狂地跑,跑,就可以给希望提供种种机会。

——【法】阿尔贝·加缪(译:柳鸣九) 1942/2013 局外人 上海译文出版社


以下是我和我的老师关于这本书以及读书与生活的一段探讨。

2021年7月10日上午九时许,我发了读过《局外人》的朋友圈

老师(评论):

  第一次看这个书我连看两遍,加缪绝了

我:

  《局外人》为什么可以让你一次读两遍,觉得绝了?是因为我事先读了序言,所以并不觉得有很大的心理冲击?

  书中杀人前对主人公的生活描写让我觉得自己很多时候和主人公很像。不想回答解释一些很世俗的问题,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那些提问题的人不理解,既不相通,所以解释豪无意义。不太会拒绝,虽然有些事情违背自己的内心,但身处社会之中,好像我不能拒绝这样的事。

  他杀人时我觉得不解,他为什么杀人?

  他杀人后,检察官,法官对他的控诉确实荒谬,但我也觉得这世上确乎就是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用一切能攻击你的来攻击你。对于他的辩护律师我觉得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对于主人公来讲,我对他的行为也觉得理解,我觉得他认为这个审判是个笑话,感到无语,因为检察官荒谬的逻辑所以他认为自己的辩解已经没有作用,所以干脆不去解释。他甚至期待审判结果的到来,只是这结果有点儿出乎意料的严重,内心又觉得不甘,想要逃离这牢笼,但一切已成定局,也就真的不愿去抗争了。

老师:

  这小说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可能存在主义哲学对我影响较大。

  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这个世界太特么荒谬了,哪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信仰、原则、真相可言。但是尽管如此,我要用我的真实去抵抗,去消解荒诞不堪。你们别对我审判,我对我母亲的深情你们不配审判。

  他看似冷漠,但是内心的力量、坚持、对生活的热情其实特别蓬勃,你看他前面的每一刻,那个感受的真实到惊人的程度,他真的是珍惜每分每秒的生活并用心在享受。

  只不过加缪用了一种零度写作的方式,这也是罗兰巴特后来倡导的,不带感情,冷静陈述,企图呈现文字和世界的极度真实。

  我看主人公的时候也经常觉得那些想法、行为、话语都很像自己会想的、自己会做的、会说的。咱们身处的这个社会跟他并没有什么不同,可能更荒诞,更没有出路。

  他的不抵抗其实是抵抗,他唯一一次情绪崩溃不就是在最后跟神父喊。即便背负骂名,失去自由,失去生命,但是依然忠诚于他自己的精神自由。

我:

  我还是书读得太少吧

老师:

  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被触发的点。书是读不完的,但是遇到跟自己气味相同的作品,那种共振确实是一种享受。

我:

  我感觉我总是理解得很浅显,只是读的时候感觉,诶,这和我的生活很像,这和我的生活态度很像。然后有一两点感悟。不借助序言,不看他人的评论,我都感觉自己很难理解到位。

老师:

  珍惜自己的直观感受,能够理解他人的评论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但是得先有锦。

我:

  我觉得自己也挺热爱生活,热爱观察生活的。

  最近我去修表时,看到另一个来咨询修表的人趾高气昂地在那里问询讨价还价,时不时吐几个脏字。修表师傅那种手艺人的清高,没好气地反驳,以及那个人走后气急败坏地和我吐槽。我觉得极有意思。* *听父母讲村子里发生的那些奇人怪事,当然多是一些鸡毛下流之事。我也觉得异常的兴奋,那些小人物的事情都让我感到生命是如此的鲜活。

  昨天我在办公室看到成家的同事在那打视频电话逗他家的孩子,那笑容那幸福溢满整个屋子。回过头再看这些人加班后的憔悴,偶尔借酒消愁的放纵。我在记事本里写下了下面这段话“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打工拼搏,与妻儿老小远隔千里,让这些人身上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悲壮色彩。他们无疑是家庭中的英雄。而没有英雄的世界才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吧。”

老师:

  用心观察他人生活的人,何尝不是某种意义上的局外人。但是当这些故事和自己的生命产生联系,大家就在一个局里面了。

  用心的人,总是收获更多,也更容易感到失望和受伤害。

我:

  我常困惑自己是不是太过沉溺于这种对于表象的观察了。有时候我觉得我应该表达出一些震撼的观点,可是我觉得很无力。因为我好像除了这些我看到的现象,顶多再有一点感慨,再表达不出什么。

老师:

  尽管如此,还是用心的好。

  现在的社会,在培养空心病的工具人,只有工具理性,没有生命活力。

  有没有观点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好好梳理形成观点的过程,这个精神脉络是很重要的东西,你要知道自己的观点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呈现成现在这样的,它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

时常觉得自己很幸运,在求学生涯中遇到许多良师,给我在读书和生活中很大帮助。即使已经远离校园多年,还能聆听老师的教诲,有如寒冬中的一杯热茶,甘甜温暖。